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绍兴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07:07:57  浏览:804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绍兴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

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政府


绍兴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

市政府令〔2006〕79号


  现发布《绍兴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绍兴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和完善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以下简称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和《浙江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意见》,结合市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绍兴市区范围内的下列单位和个人:
  (一)城镇各类企业(含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下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下统称参保单位)及其职工(雇工)和退休(退职)人员。
  (二)按规定协议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费的人员(以下简称协保人员)。
  (三)本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以外的符合法定劳动年龄的灵活就业人员(以下统称灵活就业人员)。
  第三条 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必须坚持下列原则:
  (一)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和保障水平应当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市区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都应当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实行属地管理。
  (三)基本医疗保险费由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共同负担。
  (四)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五)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相对应。
  第四条 市本级和越城区为同一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重大疾病医疗补助金(以下简称大病补助金)实行统一管理。
  第五条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必须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企业非市区户籍的农民工,可以先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第六条 根据经济发展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情况,对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住院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大病补助金标准及门诊特殊病种的调整,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实施。
  第二章 管理机构和职责
  第七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市区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或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基本医疗保险的配套政策。
  (二)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规划和总体方案。
  (三)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依法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四)会同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五)会同财政、价格、卫生、药品监督等部门对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的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六)会同有关部门协调处理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相关事宜。
  第八条 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以下简称市社保局)具体负责市区基本医疗保险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具体办理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登记、个人缴费审核和费用审核结算等方面的工作。
  (二)负责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决算草案的编制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和内部审计工作,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向主管部门提供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警报告。
  (三)受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委托,会同有关部门对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的收费标准、药品价格及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四)受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委托,对基本医疗保险实施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
  (五)承担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配套服务工作。
  第九条 卫生、药品监督、财政、税务、工商、价格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本办法的实施工作。
  第十条 市社保局医疗保险事业经费由财政部门根据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在财政预算内核拨,不得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提取。
  第三章 医疗保险费的筹集和管理
  第十一条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包括住院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金)、大病补助金由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按以下规定缴纳:
  (一)个人账户自建自管的企业(以下统称自建个账单位)按上年度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5%缴纳住院统筹基金,并按参保在职职工工资总额和退休人员退休费之和的0.5%缴纳大病补助金。单位已不存在的退休人员大病补助金由托管单位或个人缴纳,其中个人缴纳的,由市社保局按月在其养老金中代扣代缴。
  (二)灵活就业人员按上年度市区职工平均工资(以下简称职平工资)的5%缴纳住院统筹基金,并按上年度市区职平工资的0.5%缴纳大病补助金。
  (三)机关、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差额拨款或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省部属单位以及委托市社保局建立和管理个人账户的单位(以下统称统建个账单位)按上年度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8%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其中5%划入住院统筹基金,3%划入个人账户金;在职职工个人按本人工资总额的2%缴纳,由参保单位按月在其工资中代扣代缴,划入本人个人账户;财政差额拨款或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省部属单位以及统建个账单位按参保在职职工工资总额和退休人员退休费之和的0.5%缴纳大病补助金,机关以及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医疗补助办法另行制订。
  (四)参保人员办理退休时,其基本医疗保险费中的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相加必须满20年(其中实际缴费年限须满5年),方可享受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不足规定年限的,由参保单位或参保人员按规定一次性补缴后,方可享受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待遇。补缴基数和缴费比例按办理补缴手续时的标准确定。
  (五)医疗保险费采用预缴的办法,单位参保的,当月缴费,次月享受。灵活就业人员首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或参保人员中断缴费后续保,须连续缴费满6个月后,方可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参保单位或参保人员未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从未缴的次月起,参保人员停止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六)参保单位在职职工月缴费工资按实计缴,其中:低于市区上年度月职平工资的,以市区上年度月职平工资计缴;高于市区上年度月职平工资300%的,以市区上年度月职平工资300%计缴。
  第十二条 医疗保险费由市地方税务部门按月征收,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不得减免,不计征税费。
  参保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由税务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或少缴的,从不缴或少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应缴金额2‰的滞纳金,滞纳金并入医疗保险基金。
  第十三条 参保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社会保障费中列支;企业在应付福利费和劳动保险费中列支。
  第十四条 参保单位依法终止时,必须清偿欠缴的医疗保险费;参保单位改制、破产、歇业的,应一次性提取协保人员和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费,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提取标准分别为:统建个账的为市区上年度职平工资的10.5%,自建个账的为5.5%,提取年限从参保单位改制、破产、歇业时退休人员的实际年龄计算到75周岁止,并按年5%的递增比例计算。
  第十五条 参保单位发生基本医疗保险登记事项变更或参保单位依法终止的,应当自变更或终止之日起30日内到市社保局办理相关手续。
  企事业单位转制分流的协保人员协议保留期满、参保人员与参保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个人要求续保的,须在协议保留期满或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30日内到市社保局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六条 医疗保险基金当年筹集部分,按照同期银行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上年结转的基金本息,按3个月整存整取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计息;存入医疗保险财政专户的积累基金,按照不低于3年期零存整取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计息。
  第四章 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第十七条 住院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参保人员在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上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和规定的特殊病种门诊医疗费用。
  规定的特殊病种是指:恶性肿瘤放化疗;尿毒症肾透析;组织器官移植后抗排斥治疗抑制剂;脏器(心、肺、肝、脑、肾)功能衰竭症;脑血管意外恢复期;高血压病Ⅲ期(有心、脑、肾并发症之一者);糖尿病(合并感染或心、肾、眼、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心、肺、肾、肝及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者);精神病。
  第十八条 个人账户按下列规定建立和管理:
  (一)统建个账单位参保人员的个人账户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在职职工按上年度本人工资总额的2%缴纳并全部划入其个人账户;另一部分由市社保局在统筹的个人账户金中,根据参保人员的不同年龄段按其工资总额或上年度市区职平工资的下列比例按月划入:45岁以下的按本人缴费工资的2%计入;45岁(含45岁)至退休前的按本人缴费工资的2.3%计入;退休人员按上年度市区职平工资的5%计入。自建个账单位可参照统建个账单位的标准为参保人员建立个人账户。
  (二)自建个账单位的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的个人账户由参保单位建立和管理,由市社保局负责业务指导;统建个账单位的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的个人账户由市社保局统一建立和管理;灵活就业人员不建立个人账户。
  (三)参保企业和职工按规定缴纳个人帐户金的,可委托市社保局代建代管个人账户。
  (四)参保企业退休人员,有条件按规定提留个人账户金的,可委托市社保局代建代管个人账户。
  第十九条 统建个人账户的管理使用:
  (一)涉及个人账户金划入比例的年龄段划分,以自然年度为准,即每年的1月1日作为年龄段的计算界限。
  (二)个人账户用于支付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的门诊医疗费和住院、特殊病种门诊中按规定由个人自付的医疗费。
  (三)异地安置退休人员,由市社保局建立个人账户收支台账,退休人员凭医疗费发票和费用清单及相关病历直接向市社保局报销。
  (四)参保单位未按规定缴足基本医疗保险费或发生欠缴等情况的,由市社保局暂停配置该单位的参保人员的个人账户,待全额补缴后,再予以划入。
  (五)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为个人所有,可以结转下年度使用和依法继承。
  (六)市社保局对个人账户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定期检查个人账户的使用和运行情况。参保单位、参保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承办银行等应予以配合。
  第五章 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十条 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参保人员可在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也可到定点零售药店购药(处方药须凭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处方)。
  第二十一条 参保人员因治疗需要使用基本医疗保险乙类药品、乙类医疗服务项目所发生的医疗费,自付比例按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发生的医疗费用,由个人账户支付或个人自行承担。
  第二十三条 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医,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为:三级及相应医疗机构1200元,二级及相应医疗机构900元,一级及其他医疗机构600元。
  (一)同一医保年度内第二次住院的,第二次起付标准以入住医院起付标准的50%计算,第三次住院起不再计算起付标准;但住院个人自付额必须达到入住医院中高一级起付标准额度(包括家庭病床)后方可由统筹基金按规定比例支付,起付标准不超过1200元。
  (二)急诊留院观察后直接住院的,起付标准按一次计算。留观后未住院的,不作住院计。
  (三)住院期间发生转院的,起付标准按一次计算。从低级别医院转往高级别医院时,起付标准按高级别医院计算;从高级别医院转往低级别医院时,起付标准不再调整。
  (四)住院期间跨医保年度的,住院起付标准按出院结算日医保年度计算。医保年度指当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
  (五)设立家庭病床以后住院或出院以后设立家庭病床的,起付标准均应分别计算。家庭病床的设立不跨年度,每半年计算一次起付线。
  (六)参保人员经市社保局核准转外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或临时外出突发疾病急诊,其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先由个人按以下比例自负,再按规定比例进行结算:省内和上海特约医院5%、省内其他医院10%、省外其他医院15%。因公外出人员,其个人自负比例之费用由派出单位承担。
  第二十四条 统筹基金支付标准:
  (一)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在一个医保年度内,参保人员发生的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其最高支付限额为市区上年度职平工资的4倍。最高支付限额按出院时医保年度计算。
  (二)统筹基金支付和个人承担比例。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内的医疗费由统筹基金与个人共同承担,并按下列规定支付:年度内住院医疗费用(含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医疗费用)累计在市区上年度职平工资2倍以下(含2倍)的部分、2倍以上至3倍以下(含3倍)的部分、3倍以上至最高支付限额的部分,分别由参保人员承担20%、15%、10%(退休人员承担15%、10%、5%),其余由统筹基金支付。
  (三)医保规定的特殊病种门诊,在医保年度内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的医疗费用,累计在600元以上部分,由参保人员承担20%,统筹基金支付80%。
  第六章 其他医疗待遇
  第二十五条 重大疾病补助。参加重大疾病补助的人员,在一个医保年度内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开支范围的住院及特殊病种门诊医疗费用,在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至上年度市区职平工资5倍及以下部分的,大病补助金补助80%;5倍以上至7倍及以下部分的,大病补助金补助90%;7倍以上部分的,大病补助金补助70%。
  第二十六条 大额医疗费困难补助。参保人员个人承担的符合住院统筹基金支付范围的医疗费(不含自费、自理及起付线部分),超过1.5万元(退休人员1.2万元)以上的部分,给予50%补助,最高补助额度为3万元。大额医疗困难补助费在住院统筹金中支付。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七条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企业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可以建立职工补充医疗保险,主要用于补助参保职工个人医疗费负担过重以及补充个人账户金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费在职工工资总额的4%以内部分,可以直接从成本中列支。
  第二十八条 离休人员、老红军、二等乙级以上(含二等乙级)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待遇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资金由原渠道解决,专款专用,医疗经费不足支付时,由政府帮助解决。?
  第七章 医疗服务与费用结算
  第二十九条 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持有《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药品零售药店,均可向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定点资格。经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确定后,颁布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名单,并向社会公布,供参保人员自主选择就医购药。
  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应当与市社保局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管理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条 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应当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按照医疗诊治技术规范和药品销售规定提供医疗、购药服务,保证医疗和药品质量,为参保人员提供优质、高效、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应当严格执行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
  第三十一条 《医保手册》和《医保卡》由市社保局负责统一制发。参保人员凭《医保手册》和《医保卡》就医、购药时,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应当予以核验。《医保手册》和《医保卡》不得冒用、出借和伪造。
  第三十二条 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管理:
  (一)参保人员在市区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时,应将《医保手册》和《医保卡》交定点医疗机构,出院时返还。
  (二)参保人员住院时先由个人交纳住院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和医疗费个人承担部分的预付金。出院结算时,属于住院统筹基金、大病互助金或统建个人账户和公务员补助费支付的部分,由市社保局与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结算;由参保人员个人自付的医疗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与参保人员直接结算。
  (三)参保人员办理出院手续时,须在住院费用清单上签字,并结清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
  (四)参保人员入出院标准依照国家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根据病情应当出院,经医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绝出院的,自医院发出出院通知之日起,一切费用由参保人员个人自负。
  第三十三条 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管理:
  (一)参保人员常驻外地(三个月以上)和退休人员异地居住(安置),经市社保局办理手续后,可选择住地附近两家当地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作为其本人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二)参保人员因病情严重或疑难病症需转外地就医,应由市区定点医疗机构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提出意见,并经该医疗机构盖章同意,到市社保局办理核准手续。
  转外地就医,限于本省省级和上海市三级公立定点医疗机构,确因病情需要,原则上允许向省内低级别的当地定点医疗机构转诊,每次转外地就医只许选定一家医院。
  (三)参保人员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包括转外地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垫付,由参保单位或个人按有关规定到市社保局审核结算。
  第三十四条 设立家庭病床。参保人员患恶性肿瘤晚期、瘫痪的,由定点医疗机构专职医生填写《设立家庭病床申请表》,经该医疗机构盖章同意,报市社保局核准设立家庭病床,每次不超过6个月,确需延长的,须重新办理核准手续。
  家庭病床医疗费按住院医疗费相同办法支付。每周两次以上的巡诊费用由参保人员个人自负。住院期间发生的家庭病床医疗费,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第三十五条 用药管理。定点医疗机构对参保人员就医用药应选择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品,并根据病情按以下原则掌握中西药处方量:门诊一般疾病不超过7天的剂量,慢性疾病不超过15天的剂量,肝炎、肺结核、高血压、精神病、癌症、糖尿病、冠心病不超过1个月的剂量;住院患者出院时需巩固治疗的,参照上述剂量执行。
  第三十六条 参保人员因下列情形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列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一)在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医疗服务项目目录和支付标准范围以外的医疗费用。
  (二)未按规定就医、购药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三)因违法犯罪、自残或自杀、斗殴、酗酒、吸毒等行为所发生的医疗费。
  (四)因机动车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大面积食物中毒及有其他赔付责任发生的医疗费。
  (五)出国、出境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
  (六)参保人员被暂停、停止享受医疗保险待遇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
  (七)其他按规定不予支付的医疗费。
  参保人员的工伤、生育医疗费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七条 医疗保险费用的结算。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发生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内的医疗费用,除应由个人负担的部分外,由市社保局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直接按月结算,结算费用原则上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及按住院总费用与部分单病种相结合的办法结算,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八章 基本医疗保险监督管理
  第三十八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组织有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对参保单位、参保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执行基本医疗保险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第三十九条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市有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大病补助金和公务员医疗补助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一管理。
  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 
  第四十条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进行监督。
  第四十一条 对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成绩显著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及其工作人员、基本医疗保险违规行为举报投诉者,以适当方式给予表彰和奖励。奖励资金由财政另行安排。
  第四十二条 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有关规定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市社保局应向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及直接责任人追回不合理费用;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暂停或取消其定点资格的处理。对定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出现严重违规行为,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取消其对参保人员的医疗服务资格。
  第四十三条 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不按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或弄虚作假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由地方税务部门或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给予处罚。
  第四十四条 参保人员发生将本人的《医保手册》和《医保卡》转借他人就诊、私开或涂改医疗费收据、病历、处方、检查报告单等行为,除向直接责任人追回经济损失外,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直至依法暂停其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四十五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市社保局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致使医疗保险基金流失的,应追回流失的基金;构成违纪的,追究其纪律责任;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挪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如有挪用的,应追回被挪用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并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对直接责任人员,构成违纪的,追究其纪律责任;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解释。原《绍兴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市政府令第46号)和《绍兴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细则》(绍市府办发〔2001〕55号)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南通市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南通市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通政规〔2010〕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南通市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管理试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三月三十日

南通市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帮助城乡低收入群众申请住房、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江苏省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苏民发〔2009〕8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低收入家庭的收入认定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城乡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成员至少一人取得当地常住居民户籍(不含外地在本市就读的学生),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标准的城乡居民家庭。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的赡养和抚(扶)养关系并共同生活的成员。

  第四条 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工作实行各级政府负责制,以家庭为单位,实行申请人户籍所在地属地化管理。

  第五条 市民政局负责全市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的管理工作。

  县(市、区)民政局负责所辖区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的具体工作。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的受理、审核等工作。

  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受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委托,可以按照委托权限承担有关受理、调查、评议、公示等日常服务工作。

  第六条 发展改革、价格、公安、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金融、税务、工商、统计、农村工作、工会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工作机构能力建设,落实必要的工作人员和经费,保证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的顺利开展。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调配、招用等形式,配备必要工作人员。

  第二章 认定标准和内容

  第八条 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标准包括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家庭财产两项指标。

  城市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一般按其提出申请时前6个月内的家庭收入总和计算。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一般按其申请前12个月内的家庭收入总和计算。家庭可支配收入是指:工资性收入(各类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其他劳动收入)、经营性收入(从事各类生产、经营及有偿服务活动所得)、财产性收入(各类资产完税后的收益)、转移性收入(赡养费、抚(扶)养费、离退休金、基本生活费、养老保险金,以及继承性所得、赠与所得、偶然所得,各种安置费扣除依法不计入部分)。

  家庭财产是指: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存款、房产、车辆、有价证券等财产。

  第九条 城乡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认定标准,实行动态管理。城乡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以当地城乡低保标准的200%为基准,分别按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定比例确定,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市区(含崇川区、港闸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标准由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测算,报市政府确定;各县(市)、通州区标准由本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南通市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条 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应低于认定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特困职工家庭可直接认定为城乡低收入家庭,不再重复进行家庭收入认定。

  第十一条 家庭成员按照有关规定获得的以下收入不计入家庭可支配收入:

  (一)优抚对象抚恤金、补助金、立功荣誉金和护理费;

  (二)义务兵家庭优待金;

  (三)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

  (四)见义勇为奖励金;

  (五)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离退休后享受的荣誉津贴;

  (六)政府和社会给予的教育奖学金、助学金、寄宿生生活补助费;

  (七)政府和社会给予的医疗救助金;

  (八)因工负伤、死亡人员的治疗费、护理费、丧葬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给的非因工死亡人员的丧葬费;

  (九)依法不计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其他收入。

  第十二条 家庭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认定为低收入家庭:

  (一)拥有并使用各种非经营性机动车辆(摩托车以及残疾人用于功能性缺陷补偿且非经营性活动的代步机动车除外);

  (二)家庭成员(3人以下,含本数)拥有超过120平方米的非普通商品住房;

  (三)城市、农村家庭成员平均拥有存款和有价证券总额分别在当地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以上。

  第十三条 下列对象不予认定低收入家庭:

  (一)城市家庭成员无正当理由在半年内两次不接受就业服务机构介绍就业的;

  (二)农村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且有责任田,无正当理由不耕种;

  (三)无正当理由,在申请前已在县域以外地区居住半年以上的居民;

  (四)拒绝配合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和管理审批机关进行调查,隐瞒家庭真实收入(包括非稳定性隐蔽收入),提供虚假证明;

  (五)经县(市、区)民政局认定,家庭成员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

  第三章 认定程序

  第十四条 申请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的,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申请人本人(特殊情况可以书面委托代理人)向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认定其家庭收入状况的书面申请,申请时应提供如下材料:书面申请报告、填写《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申请表》、每个家庭成员的户口及身份类证件、收入类证明、婚姻状况类证明、家庭成员关系类属性材料证明、签署《诚信承诺书》以及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通过书面审查、入户调查、信息查证、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评估核实审查并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公示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公示有异议的,应当书面向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自接到异议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重新调查核实。经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公示期满之日起3个工作日将申请材料、初审意见和公示情况一并报送所在地县(市、区)民政局。

  (三)县(市、区)民政局对经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上报的低收入家庭认定申请20个工作日内进行再次审查核实,集中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公示有异议的,应当书面向县(市、区)民政局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县(市、区)民政局应当自接到异议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重新调查核实。经公示无异议的或者异议不成立的,县(市、区)民政局应当在公示期满后5个工作日审核批准。特殊情况,经县(市、区)民政局主要负责人批准,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最长不超过10个工作日。

  (四)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县(市、区)民政局经审查,认为申请人不符合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相关规定条件的,应当及时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 经申请低收入家庭认定的家庭成员书面授权,县(市、区)民政局以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对家庭成员的可支配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查询。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和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应为申请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和财产信息保密,查询结果不得用于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以外的其他方面。

  第十六条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成立低收入家庭调查评估小组,负责对申请家庭进行调查核实,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评估认定。调查评估小组一般由5至7人组成。

  第十七条 县(市、区)民政局应当为符合申请低收入家庭认定条件和标准的申请人出具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证明,认定证明自作出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向申请人发放。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证明自认定之日起,有效期为1年,到期自动作废。

  第十九条 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实行动态管理,在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证明有效期内,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以及财产有变动的,应当及时向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如实报告,接受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核查,核查情况及时报送县(市、区)民政局,重新审核,符合条件的,出具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证明;不符合条件的,收回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证明,并将变动情况通报给同级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或其他相关救助主管部门。

  第二十条 审核管理机关应当按户建立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审核档案,并将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人口、可支配收入、财产等变动情况,以及享受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或者其他社会救助的情况,及时登记归档。

  第二十一条 各地应当逐步建立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审核信息系统,有效借助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金融、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及有关机构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方便信息比对和核查,建立科学、高效的收入审核信息平台。

  第二十二条 纪检、监察部门应加强对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的跟踪与监督,确保城乡低收入家庭的认定过程公平、公正、有序。

  第二十三条 申请低收入家庭认定的申请人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提供虚假材料的,骗取低收入家庭认定的,一经发现,不予认定;已取得低收入家庭认定证明的,注销其低收入家庭收入证明,取消低收入家庭相关待遇;已享受相关低收入家庭待遇的,依法进行处理。

  县(市、区)民政局、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应设立公开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四条 对不按规定出具收入情况证明或者在出具证明时弄虚作假的单位及有关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部门给予批评教育,依法进行处理。

  第二十五条 从事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管理审核工作的人员,在审核过程中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工作中玩忽职守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可根据本试行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论正当防卫

胡银月*

内容摘要: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采取的正当行为,为避免其滥用,对其适用规定了严格的条件,为保护公民人身安全,对暴力犯罪规定了特殊防卫的内容。

关键字:正当防卫, 特殊防卫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正当防卫属于正当行为中之一种,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是刑法理论中违法性阻却事由之一,(我国刑法学界将这类形式上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但实质上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也不具备刑事违法性的行为,称作“排除危害性行为”、“排除违法性行为”或者“排除犯罪性行为”。)但是行为人所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不得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为避免正当防卫被利用作为免除刑事责任的借口,对正当防卫的成立做了严格的限定条件。其中包括起因条件,时间条件,对象条件,主观条件,及限度条件。在此只分析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和限度条件。
(一)时间条件。正当防卫只能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行。所谓正在进行,是指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1)对不法侵害的开始,我国理论和实践中均有较大争议,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进入侵害现场说。此说认为,侵害者进入侵害现场即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
2.着手说。此说认为,不法侵害行为的开始就是不法行为的“着手”,正当防卫在不法侵害着手时进行的。
3.直接面临危险说。此说认为,不法侵害的开始应该指合法权益已经直接面临不法侵害的侵害危险。具体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着手进行,合法权益正在遭受不法侵害;二是不法侵害的实行迫在眉睫,合法权益将要遭受不法侵害。
4.综合说。此说认为,一般应以不法侵害着手实施为不法侵害的开始,但在不法侵害的现实威胁已十分明显,不实行正当防卫就会立即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时,也应认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
以上四种观点,综合说是最为全面,最接近于正当防卫的立法宗旨,最有利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
(2)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应在实践中作具体分析,可以是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中,也可以是行为已经结束而其导致的危险状态尚在继续中,但是有些情况下,虽不法侵害所导致的危险状态尚在继续中,但正当防卫行为并不能将其排除,则应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
正当防卫的结束,可以是不法侵害人自动停止或不可能继续进行,也可以是不法侵害已经既遂且不能及时挽回不法侵害造成的损失。在不法侵害尚未开始前或结束后进行的防卫行为则是不适时的。
(二)限度条件。指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何谓必要限度,有三种观点:
1. 基本相适应说。认为所谓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就是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在性质、
手段、强度和后果上要基本相适应。
2. 需要说。认为所谓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就是防卫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
的限度只要所造成的损害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不如此就不足以制止不法侵害,即使防卫在强度、后果等方面超过对方可能造成的侵害,也不能认为是超出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3. 相当说。认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在原则上应以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为标
准,同时要求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在手段、强度等方面,不存在过于悬殊的差异。
上述三种观点中,基本适应说提出了必要限度的特征,即承认相适应不是绝地等同,而是可以超过,但同时又强调不能明显超过,差距过大,此种学说有利于保障公民正当卫权的行使,也能防止防卫者滥用权利,故而有其合理之处。但它仅从防卫和侵害两方面的性质、强度等客观特征上加以权衡,没有考察防卫者的主观目的,因而缺乏考察问题的高度,有可能导致将那些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虽然基本相适应,但却非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情况作为正当防卫处理,从而会不适当地扩大正当防卫的范围。而客观需要说以防卫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作为必要限度的标准,强调了防卫目的的正当性,因而抓住了理解必要限度之关键。但是这种观点过分强调客观需要,而完全忽视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的相当性,没有对防卫者设定必要的约束,有可能导致防卫者滥用防卫权,从而给不法侵害人
造成不适当的损害。上述相当说实际上是客观需要说与基本适应说的有机结合,既抓住了理解必要限度的本质的、关键的特征,有利于鼓励公民实行正当防卫,又提出了对防卫者的必要约束,有利于保障正当防卫的正确行使,从而汲取了基本适应说与客观需要说的合理之处,避免了两者之不足,可谓是合理而可取的主张。正是鉴于此,相当说后来逐渐成为我国刑法理论上的通说和指导刑事司法实践的主导理论。
 应当注意的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损害”,实质是正当防卫限
度条件的一体两面。“造成重大损害”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具体表现;“超过必要限度”是“造成重大损害”判断标准。也就是说,“并不存在所谓的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但没有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况,换言之,只是在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况下,才存在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问题;不存在所谓的‘手段过当’而‘结果不过当’或者相反的现象”。对正当防卫加以限度条件是否会使防卫人在防卫时考虑到自身行为是否过度而影响其权利,刑法典规定了对某些不法侵害可实行无限防卫权。
  
三.特殊防卫
根据修订后的新刑法典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由此开创了我国无限防卫权刑事立法化的先河。这一规定的立法用意,主要是为了纠正过去司法实践在处理防卫过当案件时普遍存在的一种偏严的倾向,鼓励公民更好地利用防卫权,以保护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但是同一般防卫一样,如果以防卫是否受到不法侵害为标准,可将特殊防卫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直接受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侵害的受害人实施的防卫,即自我防卫;一类是未直接受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侵害的非受害人实施的防卫,即防卫他人。由于没有将受害人和非受害人予以区分,将使特殊防卫适用的范围过于宽泛,从而造成对不法侵害人应有合法权益保护的漠视。
  法律应是理性且公正的,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在强化保护防卫人的合法权益时,决不可致不法侵害人应有的合法权益于不顾;否则法律将失去其应有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将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需要强调的是,受害人反击暴力犯罪侵害的特殊防卫权是国家赋予公民一般防卫权的派生性权利,是特殊条件下的救济措施。孟德斯鸠说过,在公民与公民之间,自卫是不需要攻击的。只有在紧急情况下,如果等待法律的救助,就难免丧失生命,他们才可以行使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自卫权利。所以应以一种客观而理性的思维,站在公正的立场,将现有特殊防卫规定中“防卫他人”归入一般防卫而遵循一般防卫的规定,而将特殊防卫严格限定在“自我防卫”的范围之内。这样,既兼顾了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也不会挫伤公民见义勇为的正义感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相应地,《刑法》第20条第3款可表述为: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自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主要文献:  
张明楷.刑法学(上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32
韩轶. 特殊防卫权主体之审视 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201